优秀学生实习案例——2022级艺术设计专业杨冬雪

作者: 时间:2025-06-19 点击数:

实习工作案例

2022级艺术设计班 杨冬雪

今年,我有幸在本地一家名为“籽墨创意”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进行了平面设计实习工作。不同于参与大型品牌项目的华丽经历,我的实习之路更多是基础工作与学习积累的交织。这份看似普通的实习,却如同一块默默磨砺的磨刀石,让我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悄然成长。

实习初期,我的工作内容确实相当基础,甚至有些琐碎。最常接到的任务是处理各类图片——调整尺寸、裁剪、基础调色、去瑕疵。记得一次客户临时需要在下午五点前更换某张海报的尺寸以适应新广告位,我快速调整好文件交给设计师审核时,他的一句“边缘注意保留安全距离,印刷裁切可能不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尺寸调整背后也藏着印刷工艺的实际考量。另一次为餐饮客户处理菜单图片时,设计师特别指出“食物图片的暖色调饱和度可以稍高,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失真,要让人有食欲但又不虚假”,这让我对商业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有了直观感受。这些“像素级”工作虽然简单,却迫使我开始关注每一个微小操作背后的实际目的和潜在影响。

当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品牌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时,深刻体会到了设计规范的重要性。一次任务是修改客户公司内部活动邀请函模板。我按照自己的审美偏好调整了辅助图形的组合方式,并更换了一款感觉更“活泼”的字体。结果带我的设计师立即指出了问题:“我们手册里有明确的组合规范,字体库也有指定范围。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的核心就是一致性,随意改动会让客户在不同场合看到的信息是割裂的。”她翻出厚厚的VI手册,里面详细规定了Logo的最小使用尺寸、标准色值(精确到CMYK和潘通号)、中英文字体组合规范、以及辅助图形的多种标准组合方式。这次经历像一记警钟,让我明白设计的“好看”必须让位于品牌的“统一”与“可识别”,严谨遵循规范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远非束缚。

随着实习深入,我逐渐获得了一些参与项目前期准备和后期执行环节的机会。最难忘的是协助团队为一个本地咖啡馆的新品上市做提案准备。我的主要职责是整理并核对所有需要展示的物料清单及其设计稿,确保名称、尺寸、工艺标注清晰无误。打印店打样送回来后,我和设计师一起仔细检查实物效果:菜单卡纸质是否达到要求厚度?杯贴上的蓝色是否偏紫?贴在杯子上弧面效果如何?某个杯贴打样颜色与屏幕显示存在明显色差,我们立即标注反馈,调整文件后重新打样。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屏幕上的设计稿与最终拿在消费者手中的实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印刷工艺(比如烫金、UV)、材质选择(纸张克数、特种纸、塑料贴)、后期制作(模切形状、折叠方式)每一个环节都深刻影响着成品的质感和效果。纸上谈兵的设计,终需接受现实的检验。

回顾这段普通的实习经历,收获远非技能提升那么简单:熟练操作PS、AI只是基础。如何在高压下快速理解需求、高效沟通确认、预估时间、管理多个小任务并行,这些“软技能”才是职场生存的硬道理。深刻认识到设计规范并非枷锁,而是保证品牌输出质量、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展现专业素养的生命线。对细节的敬畏心由此而生。 明白了“设计”不仅关乎视觉创造,更是一个涉及材料、工艺、成本、落地的系统工程。对印刷与制作工艺的初步认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设计思维边界。经历过反复修改的耐心消耗,面对过自己精心设计被客户否定的失落,也体会过长时间工作后的审美疲劳。这些看似负面的体验,恰恰是职业韧性与平常心最好的锻炼场。

这段实习没有惊心动魄的大项目光环,却如细雨般浸润了我的专业认知。它让我明白,设计的价值不仅闪耀在聚光灯下的创意巅峰,更沉淀于每一个符合规范的像素、每一份准确传递信息的物料、每一次对落地细节的较真之中。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都悄然磨砺着未来设计师的锋芒——即使是一颗平凡的螺丝钉,也能在精准的位置上,体会到支撑整个机器的真实重量与价值。这份在普通中打磨出的踏实与清醒,将成为我设计之路上最坚实的基石。